当前位置: 设计星球 主题社区

长三角地区在展会上的策略

长三角地区在展会上的策略

首先,长三角包括上海、江苏、浙江和安徽,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,拥有强大的制造业、科技和金融基础。展会是促进贸易、吸引投资、展示技术和品牌的重要平台。

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,拥有良好的国际会展设施和资源,如国家会展中心(上海),可以举办大型国际展会。江苏和浙江制造业发达,可能更倾向于专业性的产业展会,如电子、纺织、机械等。安徽近年来科技产业发展迅速,可能在科技类展会上有更多投入。其次,长三角一体化是国家战略,区域协同发展非常重要。在展会策略上,可能需要三省市协同合作,避免重复办展,资源浪费。例如,上海可以主攻国际性综合展会,江苏和浙江则侧重各自的优势产业,安徽则可以发展新兴产业相关的展会,形成互补。

再者,数字化和绿色会展是当前趋势。长三角地区科技实力强,可以推动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展会模式,利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提升展会效果。同时,响应国家双碳目标,推动绿色展会,减少碳排放,使用环保材料,这也是策略的一部分。另外,品牌建设和国际化也是关键。长三角的企业需要借助展会提升品牌知名度,特别是国际展会,吸引外资和合作伙伴。比如,进博会、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等在上海举办,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,如何进一步扩大影响力,吸引更多国际参展商和观众是需要考虑的。

潜在的问题可能包括区域内部的竞争,比如上海、杭州、南京等城市可能会争夺同一类型的展会资源,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分散。如何协调各城市的定位,形成差异化竞争,是策略制定中的难点。

此外,后疫情时代,展会的线上化趋势不可忽视。长三角地区需要加强线上展会的技术支持,比如虚拟展馆、在线洽谈平台等,提升参展体验和效果。同时,线下展会如何做好疫情防控,确保安全,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。

还有,针对不同产业的需求,制定针对性的展会策略。例如,浙江的电子商务发达,可以举办跨境电商相关的展会;江苏的制造业基础雄厚,可以聚焦高端装备制造、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展会;安徽的科技创新能力强,可以发展人工智能、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展会。最后,政策支持也是关键。长三角地区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,鼓励展会经济发展,比如税收优惠、财政补贴、场地支持等,吸引更多优质展会落户长三角。同时,加强与国际会展组织的合作,提升长三角展会的国际影响力。

总结来说,长三角地区的展会策略应该依托区域优势,协同发展,注重数字化和绿色会展,强化品牌和国际化,差异化定位各城市展会主题,同时加强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,以提升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。

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和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,在展会策略上应充分发挥其产业协同、国际化资源和创新优势,构建多层次、多维度的会展生态体系。以下是具体策略框架:

一、顶层设计:区域协同与错位发展

“1+3”功能分工

上海:打造国际会展之都,聚焦全球性综合展会(如进博会、工博会),强化金融、科技、服务贸易主题。

江苏:依托制造业优势(苏州电子、南京智能制造),主攻高端装备、新材料、生物医药专业展。

浙江:发挥数字经济与民营经济活力,深耕跨境电商、小商品、绿色能源主题展(如义乌小商品博览会升级为全球数字贸易展)。

安徽:瞄准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,培育量子科技、新能源汽车、人工智能特色展会(合肥科博会对标CES)。

共建长三角会展联盟

建立统一信息平台,共享参展商数据库与买家资源,避免重复招商(如上海车展与苏州新能源车展联动)。

推行“一展多地”模式:主会场设在上海,分会场延伸至苏州工业园、杭州未来科技城等地,实现产业联动。

二、数字化与绿色化双轮驱动

元宇宙会展实验区

在上海临港、杭州萧山试点全息投影展厅+区块链数字身份认证,实现展品3D交互、跨境线上洽谈(参考德国汉诺威工博会虚拟展台技术)。

开发长三角会展APP,集成AI翻译、智能匹配(采购商需求算法推荐)、碳排放追踪功能。

零碳展会标准先行

制定《长三角绿色会展指南》,要求展台材料可回收率≥80%、交通接驳电动化(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已实现100%绿电供应)。

设立“碳积分”奖励机制:参展企业若使用循环材料或参与碳抵消计划,可享受展位费折扣(宁波已试行)。

三、产业深度融合:从展示到生态

“展会+产业集群”深度绑定

在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(BioBAY)同期举办临床试验对接会,吸引药明康德、信达生物等企业现场发布合作需求。

无锡物联网博览会增设“揭榜挂帅”专区,政府发布智慧城市项目需求,企业竞标解决方案。

供应链展会革命

针对长三角汽车产业链(特斯拉上海工厂+宁波均胜电子+合肥蔚来),创办长三角智能汽车供应链展,展示从芯片到电池的全链条技术。

引入“反向采购”模式:采购商提前发布需求清单,供应商按需布展(参考汉诺威工业展逆向采购会)。

四、国际化升级:双向开放枢纽

“引进来”强化全球链接

在上海设立国际会展签证绿色通道,为海外展商提供72小时免签+快速通关服务(对标新加坡会展签证政策)。

联合迪拜世博会、米兰设计周等国际展会,在长三角举办平行论坛,吸引国际资源落地(如意大利家具展中国巡展)。

“走出去”建立海外分展

在RCEP成员国复制“长三角模式”:越南胡志明市设“长三角机电展分站”,墨西哥城设“新能源汽车展拉美分会”。

支持企业“抱团参展”:政府牵头组织长三角企业参加德国汉诺威工业展、美国CES,统一设计“长三角智造”主题馆。

五、政策创新与风险对冲

会展经济专项基金

三省一市共同出资设立100亿元长三角会展发展基金,用于补贴创新展会、培育本土会展运营商(如杭州米奥兰特)。

对符合条件的外资会展企业(如励展博览集团)给予15%企业所得税优惠。

地缘政治风险应对

建立“展会替代目的地”清单:若上海因不可抗力无法办展,可无缝切换至杭州奥体中心或南京国际博览中心。

推广人民币结算会展保险,规避汇率波动风险(中国太保已推出针对进博会的专属保险产品)。

典型案例参考

上海进博会:溢出效应最大化,6天展会→365天保税展示交易(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)。

义乌小商品博览会:数字化转型,上线“义乌指数”大数据平台指导全球采购决策。

合肥世界制造业大会:首创“黑科技发布会”,吸引微软、科大讯飞首发硬核技术。

总结

长三角展会策略的核心在于“全球视野下的区域协同”:通过功能错位避免同质化竞争,利用数字化与绿色化重塑会展形态,依托产业集群打造“展产融合”生态,最终构建一个兼具国际影响力与本土根植性的会展经济新高地。未来需重点关注元宇宙技术对实体展会的颠覆性变革,以及RCEP框架下的区域会展网络构建。

上一篇:国内展会出在海东盟方面有哪些优势和弊端? 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 下一篇:消费电子展重点打造了“AI+元宇宙”和“AI+智慧康养”两大应用场景

最新主题

签到

上传

客服

客服微信:13261415458

置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