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当下,“走出去”与“引进来”并非非此即彼的单选题,而是需要根据战略目标、行业特性、发展阶段动态平衡的组合策略。以下从多维度解析二者的价值与协同逻辑,助你制定精准的展览战略:
一、核心价值对比:两种模式的功能定位
二、决策模型:何时该侧重“走出去”或“引进来”?
1. 产业生命周期决定策略优先级
导入期行业(如元宇宙、氢能):
→ 以“引进来”为主,快速聚集国际技术/产品,培育本土认知(如中国早期引入Comic Con漫展孵化二次元市场)。
成熟期行业(如家电、基建):
→ 侧重“走出去”,通过参展建立海外分销网络(如三一重工借助德国宝马展打开欧洲市场)。
2. 企业全球化阶段匹配策略
出海初期:
→ 先“引进来”试水:邀请国际买家参与国内展会,验证产品适配性(如义乌小商品城举办跨国采购节)。
品牌升级期:
→ 双线并行:在海外设展提升溢价能力,同时引进国际设计资源反哺本土创新(如红星美凯龙米兰设计周参展+引进意大利家具展)。
3. 国家战略导向下的协同
“一带一路”市场:
→ “走出去”办展降低贸易壁垒(如东盟博览会中企专场)。
核心技术攻坚:
→ “引进来”办展加速技术转化(如进博会集成电路专区促成ASML光刻机合作)。
三、实战案例:双向赋能的成功范式
1. 文化领域:故宫博物院的“双循环”
走出去:
→ 《紫禁城珍宝展》全球巡展(卢浮宫、大英博物馆),重构东方美学话语权。
引进来:
→ 联合卡地亚举办“有界之外”特展,激活文物当代诠释力。
成果:海外社交媒体曝光量超5亿次,本土文创销售额年增37%。
2. 科技领域:比亚迪的“技术外交”
走出去:
→ 慕尼黑车展发布新能源平台,直面欧洲车企竞争。
引进来:
→ 上海进博会展示刀片电池技术,吸引特斯拉、丰田合作。
成果:海外销量三年增长450%,专利交叉授权收入占比提升至12%。
四、成本-收益量化评估框架
策略成本项收益项ROI周期
走出去 展位费(海外顶展50-200万/标摊) 订单转化(3-6个月) 中长周期(1-3年)
引进来 国际IP授权费(100-500万) 门票/赞助收入(即时) 短周期(6-12个月)
注:数据为行业平均水平,需结合具体行业调整
五、融合策略:构建“全球-本土”价值闭环
信息反哺:通过海外参展获取趋势情报,指导国内引进展主题(如CES观察到XR热度后,国内快速兴起VR主题展)。
资源置换:用“引进来”积累的国际人脉,换取“走出去”的渠道便利(如与汉诺威工展主办方合作,降低中国分展落地成本)。
品牌共振:海外展塑造高端形象,国内展承接口碑转化(如大疆在海外获设计大奖后,国内展会溢价能力提升20%)。
六、风险对冲:避免单向策略的陷阱
过度“走出去”风险:
→ 忽视本土根基,沦为“墙外开花墙内不香”(如某些国产手游海外火爆但国内用户流失)。
过度“引进来”风险:
→ 陷入“展会搬运工”模式,缺乏自主创新能力(如早期车展沦为外资品牌倾销场)。
结论:
“走出去”是突破增长天花板的利剑,“引进来”是夯实竞争护城河的盾牌。企业/机构应:
✅ 初创期:“引进来”蓄能,建立资源池;
✅ 成长期:双向试探,寻找最优配比;
✅ 成熟期:“走出去”树标杆,反哺生态。
最终实现“全球资源本土化,本土价值全球化”的螺旋上升。